中美贸易不平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托马斯·施耐德表示,很高兴再次来到复旦大学。
胡和生是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复旦大学校长奖等奖项。王红从1985年跟随胡和生读硕士,至今还记得老师40年前开的课程《微分流形》。
她还生就了甜润亮丽的歌喉,在同学中有beautiful voice(美丽的声音)的绰号,研究生时期还参加过学校的合唱团。学术届神仙眷侣,全身心投入科研胡和生一生中还有一段佳话,那就是她与丈夫谷超豪是一对神仙眷侣。胡和生祖父与父亲这种爱国行为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原以为自己经过一个月准备,肯定能获得表扬,但是,胡和生抛出问题——这个课题的研究动机是什么?他毫无准备也无从回答。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斯嘉。
胡老师告诫我们,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有时,夫妻二人也会为了帮对方节省时间,互相为对方烧菜。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不同国家生物基经济发展政策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基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评估了生物基经济对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的影响,并就生物基经济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风险评估和适应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一个更绿色的未来至关重要。
复旦学者牵头撰写的技术报告将有望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准确地把握生物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环境署制定相关环境议程以及成员国制定生物基经济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复旦贡献。例如,生物基经济的发展中,新兴技术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应如何评估?再如,在地球村上,人类命运彼此息息相关,当生物基经济链条中的相关方产生利益冲突,应如何协调?气候灾害等风险影响到生物基经济供应链时,应如何破题?这是报告撰写团队关注的要点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与会专家对该报告内容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报告体现出的系统性、客观性、专业性值得称赞,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从科学到政策提供支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综合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历时三年多、历经反复修改,他们在国际专家的精心评审下完成了100页的技术报告作为该份技术报告的首席作者,王玉涛教授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系统工程与碳中和方向研究,近年来在清洁生产与产业生态、碳中和与生物基经济、绿色一带一路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进展。
2023年12月,其团队在《自然》主刊发表首篇关于造纸行业净零排放的研究文章,为推动工业行业逐步脱碳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自2021年3月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研究项目全球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机制研究支持下,复旦大学联合UNEP-IEM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正式启动研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官员、UNEP-IEMP主任张林秀如是说。目前,报告已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免费开放下载。
同日,发布会在京举行。今年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全球战塑,发展生物基经济,以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该报告包含了政策、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污染三大环境挑战提供科学参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综合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复旦学者牵头撰写的技术报告将有望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准确地把握生物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环境署制定相关环境议程以及成员国制定生物基经济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复旦贡献。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该报告为生物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鼓舞人心和有价值的信息。
与会专家对该报告内容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报告体现出的系统性、客观性、专业性值得称赞,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从科学到政策提供支持。在王玉涛看来,用专业能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以科学研究推动全球治理,是学者肩负的使命。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UNEP-IEMP高级研究员孙明星,UNEP-IEMP主任张林秀为该报告的共同作者。发展生物基经济的目标是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份技术报告能帮助全球国家和地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从系统思维出发,探讨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性推进生物基经济对实现绿色未来至关重要,然而,其推进过程中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问题,对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性产生显著影响。在报告中,撰写团队从系统思维出发,特别关注生物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特性,针对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塑料和生物基大分子材料的技术创新,评述了不同产品的主导技术路径、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强调了生物基经济发展对土地使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等多维度的潜在影响,指出生物基产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存在与粮食生产竞争、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等问题,凸显了采取可持续的实践和细致的土地利用规划来确保生物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该报告由复旦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牵头撰写,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首份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的技术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不同国家生物基经济发展政策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基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评估了生物基经济对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的影响,并就生物基经济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风险评估和适应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一个更绿色的未来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生物基经济发展战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
专家指出,该报告不仅包括了生物基经济对气候的减缓作用,也深入分析了生物基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及生计的影响,还进一步考虑了气候变化风险对生物基经济的反馈作用。复旦学者积极行动,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废物流入海洋,至2040年可能会增加两倍,超过800种海洋和沿海物种受到塑料污染的影响,而塑料的主要原料石油和天然气皆为化石燃料。
例如,生物基经济的发展中,新兴技术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应如何评估?再如,在地球村上,人类命运彼此息息相关,当生物基经济链条中的相关方产生利益冲突,应如何协调?气候灾害等风险影响到生物基经济供应链时,应如何破题?这是报告撰写团队关注的要点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期预警与评估司司长刘健出席会议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研究团队成员出席会议。
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绿色未来至关重要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合理开发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并设计面向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管理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从政策、创新与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了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历时三年多、历经反复修改,他们在国际专家的精心评审下完成了100页的技术报告。所谓生物基经济,指涉及使用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生产商品、服务或能源的经济活动,其目标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他们还发现,尽管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在替代非可再生材料和化石燃料方面提供了气候缓解效益,但生物质资源的供应链也受到极端突发和缓慢发展的气候风险的影响,提高生物质利用的气候减缓效益,增强生物基产品供应链的气候变化韧性,对于实现可持续生物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八国集团未能单独应对,召开了二十国集团峰会来共商对策,自此以后,世界上最重要的治理机构由八国集团转变为二十国集团。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3级社科试验3班的贾一帆、护理学院2023级护理2班的肖丽婵都关心,在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以脱钩断链的方式抑制我国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与时代共振,以应对大变局?林毅夫说:作为学生我认为重要的是做好学习,了解中国实际,发挥我们的潜力,推动中国的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过程中,如果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中美能够和平相处,那将给世界和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包括,驾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林毅夫说。
从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就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就是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大师辈出的中心。一段开场白后,正大体育馆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ChatGPT的版本更迭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投入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是新经济的一大特点。今天,我想以这样的身份和大家做个交流。因此,在2035年之前每年有8%的增长潜力,应该可以实现每年5%-6%的增长。关键在于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但在20世纪的100年间,前面提及的领先的八个国家经济规模仅从50.4%下降到47%。彼时,美国将失去‘卡脖子的手段。
用同样的方式来分析,我国在2036年-2049年间,每年有6%的增长潜力,应该有可能实现每年3%-4%的增长。也正是因为如此,2018年总书记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
经济增长需要提高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学专业的2023级本科生林子涵表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积极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适合国家发展的实践道路,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紧密相连。
评论列表